据安徽省食药监局通报,近期,该局组织了中秋节令食品月饼监督抽检,因添加的防腐剂不符合规定,2批次月饼被检出存在问题。
据悉,本次抽检月饼41批次。其中,合格39批次,不合格2批次。
一批次为合肥彩蝶轩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第壹佰贰拾陆分公司经销的安徽巴莉甜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相思红豆月饼(生产日期/批号:2017/9/8),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检出值为0.628g/kg;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检出值为1.256。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一种广谱食品防腐剂,毒性较低,按标准规定的范围和使用量使用是安全可靠的。脱氢乙酸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超量使用了该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该添加剂含量较高;也可能是在添加过程中未计量或计量不准确。
另一批次为安徽森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香辣牛肉月饼(生产日期/批号:2017/9/1),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检出值为0.35g/kg。
苯甲酸为防腐剂,添加到食品中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延长产品保质期。生产企业依靠添加防腐剂来控制细菌繁殖,增加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量超范围使用防腐剂。
根据《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月饼(糕点)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5
0g/kg,苯甲酸则不能用于月饼(糕点)中,该标准还规定,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
安徽省食药监局提示广大消费者,进入市场进行销售的月饼,必须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月饼》(GB/T
19855-2015)中的相关要求。消费者选购月饼应去超市等正规销售场所,留好发票、收据。购买时,注意查看包装是否完整,仔细阅读包装上的相关信息,如配料表、营养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购买散装月饼时,要注意查看盛放容器是否清洁。不要购买颜色或味道异常、超过保质期或无保质期、来源不明的月饼。凡购买不合格产品应停止食用,及时与生产企业或经销商联系。在市场上发现上述不合格产品请拨打12331热线电话进行投诉或举报。
平时你会在哪里买水果?菜场、水果摊、还是超市?可不管在哪儿买的,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要吃的放心、安全才行!下面这则新闻的事儿你肯定经历过,以后在买水果的时候可要当心噢!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下烂水果能吃吗?
超市这种折扣水果会把肝脏弄坏了
眼下正是各类新鲜水果轮番来袭的季节,很多超市都推出了特价水果,超低的价格让不少市民心动购买。
5月30日,哈尔滨的徐女士反映,她清洗从超市买的特价草莓时发现,外层是好的,但里面都烂了。“超市韩国草莓促销,买大盒送小盒,我挑了半天,两盒中能被看见的都挺好,但下面看不见的,不是发白发软,就是直接破皮淌汤了。”
那么,这些特价水果背后是否藏着什么猫腻?近日,记者走访哈尔滨多家超市,探探特价水果的底细。
特价出售烂水果很普遍,长斑发黑照样卖
5月30日,记者来到一家大型超市,临近傍晚打烊,水果区的工作人员大声叫卖特价水果,水果台上放着长黑斑的芒果。另一个操作台上,工作人员正往盒子里分拣草莓,旁边放着一袋袋已经分装好的苹果和香蕉,有的能看出伤痕,有的上面有黑斑。
“特价两块五一斤。”售货员叫卖道。当记者表示苹果有的坏了时,一位正在翻看的老大爷表示,回家把坏的部分切掉一样吃。在散装区,记者看到一样的新鲜苹果3.98元/斤。
记者又来到一个街边水果超市看到,门口摆着三篮水果,分别是长黑斑的苹果,发黑的梨和干瘪的橙子,三种水果上面的牌子写着“处理
0.98元/斤”,路过的行人偶尔会“心动”挑一挑。
超市员工“授课”:变质水果切开卖,销量更好
5月31日,记者来到某大型超市,在火龙果区摆放着切开的和完整的两种。一位工作人员正在给一位销售人员“授课”,他手里拿着一个表皮发黄的火龙果说,“这种发黄的一看就老了,消费者不会买这种,但把它切开把果肉露出来,再用保鲜膜包上卖,也不直接说是特价,反倒卖得好。”记者跟着工作人员的“指示”看到,被切开的火龙果,原本应该白色的果肉,有些已经变深。
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贪图“省事”,最好少购买水果拼盘。如果购买已被切开的水果,最好买刚刚切开的,并尽快吃完。
超市能卖烂水果吗?
食药监:腐败发霉水果不能卖
记者从食药监局获悉,根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0号)第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销售者禁止销售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用农产品。
在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领导与支持下,重庆市围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标志审查程序,推进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严格执行“一程序两规范”,把好标志审查质量关
在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工作中,严格执行审查程序、现场检查和审查工作规范,保证了绿色食品标志审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主要采取以下四项工作措施。
分类培训
对全市检查员、监管员开展“一程序两规范”的培训;对申报数量较多的区县进行现场检查和材料审查实作培训;对企业内检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企业的质量管控能力,构筑起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强化指导
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档案记录,跟踪检查指导企业全程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技术规程落实情况以及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情况,提高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严审把关
通过传帮带,提高检查员专业审查能力和水平。把住标志审查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加强风险防控。现场检查工作中通过“查”和“问”来核实质量安全控制关键点,确保检查结果客观真实。
诚信督查
督查企业建立诚信制度,提高企业“诚实信用”自律行为的自觉性。建立企业诚信档案,规范企业行为,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美誉度。
围绕养殖调结构,改善绿色食品供给侧
近年来,在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肉类食品需求越来越旺盛的新形势下,重庆市把养殖业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下发《关于改进绿色食品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后,重庆市全面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推进措施,已初显成效。目前全市绿色食品养殖业产品由2012年的空白发展到了72个,占全市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10%。国家级、市级龙头企业69家、产品286个,分别占全市绿色食品企业、产品23.3%、37.9%。培育出丰都恒都牛肉、巫溪野猪、云阳绿原牛肉、石柱冷水鱼等一大批质量好、品牌响的绿色食品,保护了生态环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规划求突破
结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分,发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根据大力扶持生态种养殖的产业发展规划,重庆市把这两个生态区定位为重庆养殖业绿色食品发展核心区,积极宣传动员养殖企业申报绿色食品,主动跟进技术指导与标志许可服务。
行业协作促发展
主动开展工作,重点加强与畜牧、水产等行业处站的协作。一是分行业召开“三品一标”发展座谈会;二是结合行业处站的会议、培训开展绿色食品专题讲解。通过加强与行业处站的协作,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市养殖业和加工业绿色食品的发展。
把保健食品当成治病的良药是消费者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把保健功能忽悠成有治疗效果的产品,是保健食品销售中经常出现的违法行为。
记者盘点了2015年至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广告的通告,涉及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广告有72个,共41个产品,其中不乏冒充保健食品的普通食品。
据记者统计,这些虚假广告中针对免疫力调节的产品最多,其次为三高及心脑血管病、肠胃功能调节等。有20个产品的虚假宣传广告甚至宣称能治疗、改善多种疾病。多数广告声称产品能在1个月-3个月内有效。“吃了……就”、“康复”、“消失”等成为了这些广告里使用频率最多的夸大疗效热词,使用频率分别都是4次。
见效时间虚假用词
多数“1个月”就有效果
解读:在梳理中记者发现,所有虚假广告会提到具体的见效时间,短则当日,慢则两年,共有23种提法。按提及次数排名,前三名为“1个月见效”、
“三个月见效”和“一个疗程/周期见效”、 “两个月见效”,提及次数分别为6次、5次、4次。
夸大疗效虚假用词
病症很快就能“消失”
解读:关于疗效的提法共有23种表述方式,其中“康复”、“消失”、
“吃了……就”等词较为常见,比如“很多慢性病全面改善,病情全面康复”、“胃痛、口腔溃疡,马上吃马上见效,无论何种便秘,上午吃了下午就通”等,××率往往高达95%以上,甚至100%。
上榜最多的公司
解读:针对虚假宣传广告被查处一事,上榜两次的咸阳皇家医疗保健品厂对新京报记者称,此前是由销售代理商和消费者沟通,厂家不参与,但从2016年开始,他们对代理商的要求已有所提高。
同样两次上榜的江西康宝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表示,产品是承包代理出去的,广告也是客户做的,在当地审批过了,但是国家食药监总局认为有夸大宣传的成分,“通告出来后,很快进行了整改,并改变广告内容重新审批通过,至今审批已经快要到期,准备续费。”
部分虚假广告宣传语
60天远离高血压;1个疗程,头不晕了;3个疗程,不但血压平稳,多年的高血脂、脂肪肝也好了。
很多慢性病全面改善,病情全面康复,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身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了,白发变黑,恢复年轻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开始流行以中草药为原料的“滋补保健品”。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卫生部1987莫am卫药字第70号文件颁布的《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于当年10月8日实施(共计622字)。“中药保健药品是指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长期服用对人体无害的药品。”由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的颁布大大鼓舞了企业的投资热情。
中药保健药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和技术壁垒,中华大地涌现出了无数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产品多达28000多种年产值达三百多亿。
1993年起媒体对部分保健品的虚假、夸大宣传假冒违劣产品进行曝光,1994年媒体对保健品的狂轰滥炸,使之开始逐渐走入阴影。1995年到1998年是我国保健行业发展的低谷,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面积萎缩。
1987-1995年 我国保健品市场问题频出期
1、由于“药健字”产品的营销已经制造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错误概念消费者关注的不是预防疾病而是产品的治疗效果,于是市场问题频出。
2、建立在广告轰炸和营销概念策划的基础上的中药保健药品行业难以支持长久发展。
3、缺乏市场监管法规,农、林、牧、渔、科技等部门都可以为自己“三产”的保健品批准上市(甚至出现过“电健准字”批号)。过低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得大批跟风企业加入,假、劣产品横行 。
4、中药保健药品的信用危机导致保健品市场的大幅滑坡,造成接下来1995年到1998年我国保健行业发展的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面积大面积萎缩。
1987年到2003年在历时十六年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白发变黑、齿落更生的夸大宣传,广告的狂轰乱炸后,无毒副作用的保健品强于药品的概念被社会广泛认知。
1987年宗庆后组建“娃哈哈”
1987年的,宗庆后在杭州市成立的一家名叫娃哈哈的校办厂,由于了解到我国三亿多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厌食、偏食现象相当普遍,于是在1988年,“全面促进儿童食欲”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上马,并打“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当时娃哈哈的账户中只有十万元,宗庆后却把它全部投进了公关策划和广告宣传,由于当时中药保健品刚刚被公众所接受广告效应很快使这家小工厂开始以众多的中药保健品企业中脱颖而出。
1990年娃哈哈的产值及突破了亿元大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91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1999年获得美国绿卡。
2010年荣登胡润全球百富榜内地榜首。
1988年怀汉新推出“太阳神口服液”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这首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企业形象广告歌,曾红红火火唱响全中国,1988年,太阳神在东莞黄江起步,靠五万元借款起家。1993年在短短五年的时间以10毫升的口服液红遍全国,创造了年销售额13亿元,利润高达3亿元的神话。
太阳城作为国内企业第一家全方位导入ci的企业,以出众的包装盒独一无二的知名度成为当时国内保健品行业的龙头老大,1993年,太阳神吹响了多元化发展的号角,接连上马了包括房地产,石油,边贸,酒店业,化妆品,电脑等在内的二十多个项目, 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短短两年间,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1995年底,太阳神在香港股价直跌。
1997年亏损1.59亿元,市场销售也继续下滑。
狭义上讲,测序就是指利用技术手段确定一段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里面的碱基顺序,例如DNA中的ATCG如何排列。广义上的测序不仅需要确定DNA中的ATCG碱基顺序,还包括这些碱基与整个基因组的关系,碱基变化给个体带来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最早的时候,基因测序只能应用于科研之上,是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一个重要的科研工具。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价格大大降低及测序仪的能力越来越高,测序技术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将测序这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面向大众的普通消费市场,特别是医疗市场和临床市场,一旦测序技术在这些市场进行推广应用,将会带来更大的发展。
狭义上讲,测序就是指利用技术手段确定一段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里面的碱基顺序,例如DNA中的ATCG如何排列。广义上的测序不仅需要确定DNA中的ATCG碱基顺序,还包括这些碱基与整个基因组的关系,碱基变化给个体带来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一般现在市场上的测序分为两种,研究性测序:对某个物种的基因组图谱进行测序或者针对某个疾病的群体进行整体序列研究;应用性测序:测定个人基因组对疾病等进行预测。
为什么现在还需要不断的测序
首先是遗传信息是所有物种的遗传基础,所有表型都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但遗传是根本,环境是起影响作用;遗传信息里,作为大多数物种遗传物质的DNA当然应该首要关注,所以需要对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定。地球上如此多的物种,目前尚有大量物种未被测序,所以还一直进行测序。
同一物种的个体,是有异质性,也就是有个体差异的,正因为这种差异,才会有进化,对有经济价值的物种也才有育种的可能。所以,这就要对同一物种不同个体(即群体)进行测序,测序规模越大,所能发现的有趣基因越多。
健康诊断,目前已经有分子诊断、基因诊断,而基因组诊断则是更全面,更本质的诊断,所以将来会出现人人基因组的局面,那时会测定每个人的基因组,依据个人特点的基因组进行健康管理、疾病治疗或指导用药。
测序方法
一代测序
即Sanger测序法,核酸模板在DNA聚合酶、引物、4
种单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其中的一种用放射性P32标记)存在条件下复制时,在四管反应系统中分别按比例引入4种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因为双脱氧核苷没有3’-OH,所以只要双脱氧核苷掺入链的末端,该链就停止延长,若链端掺入单脱氧核苷,链就可以继续延长。如此每管反应体系中便合成以各自的双脱氧碱基为3’端的一系列长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应终止后,分4个泳道进行凝胶电泳,分离长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长度相邻的片段相差一个碱基。经过放射自显影后,根据片段3’端的双脱氧核苷,便可依次阅读合成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
二代测序(NGS)
将基因组DNA打碎成约100-200个碱基的小片段,在片段的两个末端加上接头 ( adapter
)。将DNA片段变成单链后通过接头与芯片表面的引物碱基互补而使一端被固定在芯片上。另外一端随机和附近的另外一个引物互补,也被固定住,形成桥状结构。通过30轮扩增反应,每个单分子被扩增大约1000
倍,成为单克隆的DNA簇,随后将DNA
簇线性化。在下一步合成反应中,加入改造过的DNA聚合酶和带有4种荧光标记的dNTP。在DNA合成时,每一个核苷酸加到引物末端时都会释放出焦磷酸盐,激发生物发光蛋白发出荧光。用激光扫描反应板表面,在读取每条模板序列第一轮反应所聚合上去的核苷酸种类后,将这些荧光基团化学切割,恢复3’端黏性,随后添加第二个核苷酸。如此重复直到每条模板序列都完全被聚合为双链。这样,统计每轮收集到的荧光信号结果,
就可以得知每个模板DNA片段的序列。
添加了明矾的油条虽然颜色也较为黄亮,但外形比没有添加明矾的油条略大。这样的油条需要用力扯才能撕开,撕开后里面的面色发白发青,入口时略微有点发涩发苦,而且面皮较硬,嚼起来比较费劲。
如何自制可口的油条
一名专门制作早餐的厨师介绍,在家里制作油条时,为了让油条膨大酥软一些,可以在和面时将食用苏打粉、精盐、鸡蛋、色拉油、牛奶和水充分搅散后,再加入面粉,喜欢甜食的人还可以加入适量白糖。和面时需按由低速到中速搅拌的顺序,然后再揉面醒面,等待充分发酵后炸制。
这样制作出来的油条食用既安全有保证,口感也松软可口。
相关新闻:注意 苏州这个菜场卖的黄瓜检出禁用杀虫剂
苏州高新区恒隆快餐有限公司、苏州利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使用的部分餐具检出含有大肠菌群,王锋(娄门集贸市场南区68号摊位)售卖的黄瓜含有禁用杀虫剂克百威。近日,市食安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抽检总计555批次,7批次不合格。
据悉,针对乳制品、调味品、餐饮具、粮食加工品、肉制品、速冻食品等品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抽检。各区加大抽检力度,其中乳制品(以三聚氰胺为主)、调味品(以铅、总砷、苯甲酸等添加剂及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为主)等产品全部合格。
但苏州高新区恒隆快餐有限公司、苏州利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使用的部分餐具检出含有大肠菌群,王锋(娄门集贸市场南区68号摊位)售卖的黄瓜含有克百威。据悉,克百威是广谱性杀虫、杀线虫剂,能被植物根部吸收,并输送到植物各器官,以叶缘最多。
它与胆碱酯酶结合不可逆,属于高毒杀虫剂。此次在黄瓜中检出的克百威属于农药残留。针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相关部门组织了现场核查处置,认真排查相关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对不合格食品和相关产品涉及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瞧仔细了 山西这2批次桶装水不合格
27日,山西省食药监局公布饮料类专项监督抽检结果,“清凌凌”饮用山泉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丽源”饮用纯净水中耗氧量(高锰酸钾消耗量)超标严重。
据不合格名单显示,“清凌凌”饮用山泉水和“丽源”饮用纯净水均为桶装水,分别产自山西省平陆县万家怡天然矿泉水厂、朔州市平鲁区丽源纯净水厂。
值得注意的是,“丽源”饮用纯净水中的耗氧量竟高达323.0mg/L,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值2.0mg/L。据悉,耗氧量为每升水中在一定条件下被氧化剂氧化时消耗的氧化剂量。造成饮用水中耗氧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结果。
对于“清凌凌”饮用山泉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的原因,食药监局分析称可能有三点:一是原料水体受到感染;二是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杀菌不彻底;三是包装材料清洗消毒有缺陷。
针对抽检中发现的2批次不合格产品,山西省食药监局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责成相关市局及时进行核查处置,采取封存、下架、召回问题产品等措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督促企业查找原因,消除隐患。
食药监局提醒消费者,如果在市场上发现被通报的不合格食品,可拨打12331投诉举报。
22日上午,延平城区马坑社区广场一片热闹。
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开展的食品安全“您点我检”走进马坑社区活动,吸引了众多过往市民驻足关注。
看到现场桌子上摆着好几台精密仪器,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禁好奇地凑上前仔细端详一番。
现场工作人员忙向他作解释:“这是目前我市引进的最先进的食品检测仪,等一会儿,大家就可以看它一试身手了。”
看到许多市民纷纷聚拢过来,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陈清说起了开场白并介绍了食品安全与群众生活质量的密切关系,以及市食药监局近期在延平城区开展食品安全“您点我检”试点活动取得的成效.
并公布了上周开始的“您点我检”网上投票的初步结果。
他郑重承诺,食药监部门将会对公众网络票选的前十类食品作重点抽检,并及时公布抽检结果。
听说现场就可以对食品提供检测服务,围观的人们都来了兴趣,纷纷拿出自己刚采买来的五花八门的果菜,要求帮助检测。现场的工作人员立即引导他们一个一个先登记再留样。
现场的互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此时,小分队的上门服务也同步展开。
在居民付阿婆家,检测人员用便携式检测仪,把她提供的观音菜和海带进行就地检测。不一会儿,检测结果出来了,两种菜品均合格。
随后,小分队又应约赶往下一户居民家中,帮助居民检测食用油等。
最后,小分队又来到马坑社区蓓蕾幼儿园,认真检查了该园厨房内的食材存放设备和食材是否过期。
“这样的活动有意义,能长知识,应该多办几次。”一位全程参与这场活动的居民如是说。
“招数有的是,就怕你不来。”近期一些保健品推销连锁店悄悄开进了居民小区,推销员们就在小区里发传单,推荐老人去听免费健康讲座,每次都送些免费的小礼品,再不行就组织没什么事做的老人搞活动,甚至免费旅游,然而其最终目的是浑水摸鱼推销他们所谓的高价保健品。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门店悄悄开进居民小区。他们以送小礼物吸引老年人成为会员、定期办健康讲座、搞娱乐活动、定期旅游等手段,联系了大批的老年人。经北京青年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门店既不是社区老人活动站,也不是托老所,其真实身份是保健品推销连锁店。之所以肯绕那么大弯子、下这么大功夫笼络老年人,就是为了避开国家食药局的监管,推销手里的高价和无批文保健品。
法律专家提醒,近年来,保健产品的推销目标基本集中在老年人身上,手段更是层出不穷,甚至改变传统推销模式,采取非法会议销售、微信销售、以销售保健品名义非法集资等新方式,通过关怀入手,获取老年人信任后,再向老年人推销产品,为此很多老人耗尽了自己的养老金以及一生积蓄购买那些没有产品质量保证、没有实际用途的保健品。
事件
北京老人5万多买了120瓶保健品
“硒萃?根本不管用!”家住和平里的耿老太太是高价保健品的受害者。80多岁的她患有眼底黄斑,参加过一家保健品公司——乐活生活馆组织的老年人集体活动。很快,健康管理员就推荐她吃公司的招牌产品——硒萃胶囊,说是补硒治眼病。“刚开始我每天吃两粒,不管用,他们又让我吃3粒,后来增加到每天5粒,我这眼病还是没好,现在干脆不吃了。”耿老太太越说越气愤。为了购买硒萃,她已经花了5万多元钱。据了解,保健食品硒萃价格可不便宜,每瓶466元、60片,在推销员的忽悠下,老人先后买了120瓶。
实际上眼底黄斑病是一种成因很复杂的病,到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眼底黄斑病与身体缺乏硒元素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指鹿为马的诱销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欺诈行为。
医学专家指出,我国某些保健品厂商片面宣传硒的保健作用,是典型的虚假宣传,无疑是谋财害命!据介绍,人体的硒需求量极低,绝大多数人并不会缺硒,随便乱补导致慢性硒中毒将无药可救。
硒是人体内必须之微量元素。若硒摄取不足或摄取过量,均可能导致疾病产生。食入过量硒的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心律不齐、溶血、肝脏坏死、肺部水肿、脑水肿等,严重者导致死亡。慢性硒中毒的症状包括毛发、指甲易碎裂脱落、肠胃不适、秃头、皮肤红疹、倦怠、情绪不稳定、四肢无力发麻、肝脏损害等。
此外专家还指出,466元一瓶的补硒保健食品存在价格虚高问题。按照国家规定,每人每天补硒不得超过80微克,价格仅人民币8元而已。
探访
神秘店铺只接待白发族
对于保健品的知识和对保健品推销的警惕性年轻一代远比老一代高得多,所以保健品促销的首要任务就是排斥老年人的子女,把老年人从掌握着现代知识和网络手段的中青年人群中剥离出来。同时这些保健品采取藏着卖的方法,进店不见商品,定人定点精确投放。让你搜都搜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