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改供给 重庆市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日期:2017年11月24日,星期五,0时 / 作者:医生

  在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领导与支持下,重庆市围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标志审查程序,推进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严格执行“一程序两规范”,把好标志审查质量关

  在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工作中,严格执行审查程序、现场检查和审查工作规范,保证了绿色食品标志审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主要采取以下四项工作措施。

  分类培训

  对全市检查员、监管员开展“一程序两规范”的培训;对申报数量较多的区县进行现场检查和材料审查实作培训;对企业内检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企业的质量管控能力,构筑起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强化指导

  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档案记录,跟踪检查指导企业全程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技术规程落实情况以及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情况,提高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严审把关

  通过传帮带,提高检查员专业审查能力和水平。把住标志审查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加强风险防控。现场检查工作中通过“查”和“问”来核实质量安全控制关键点,确保检查结果客观真实。

  诚信督查

  督查企业建立诚信制度,提高企业“诚实信用”自律行为的自觉性。建立企业诚信档案,规范企业行为,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美誉度。

  围绕养殖调结构,改善绿色食品供给侧

  近年来,在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肉类食品需求越来越旺盛的新形势下,重庆市把养殖业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下发《关于改进绿色食品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后,重庆市全面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推进措施,已初显成效。目前全市绿色食品养殖业产品由2012年的空白发展到了72个,占全市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10%。国家级、市级龙头企业69家、产品286个,分别占全市绿色食品企业、产品23.3%、37.9%。培育出丰都恒都牛肉、巫溪野猪、云阳绿原牛肉、石柱冷水鱼等一大批质量好、品牌响的绿色食品,保护了生态环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规划求突破

  结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分,发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根据大力扶持生态种养殖的产业发展规划,重庆市把这两个生态区定位为重庆养殖业绿色食品发展核心区,积极宣传动员养殖企业申报绿色食品,主动跟进技术指导与标志许可服务。

  行业协作促发展

  主动开展工作,重点加强与畜牧、水产等行业处站的协作。一是分行业召开“三品一标”发展座谈会;二是结合行业处站的会议、培训开展绿色食品专题讲解。通过加强与行业处站的协作,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市养殖业和加工业绿色食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