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油烟机清洗剂……这些洗涤产品在操持家务时,哪样都离不了。但这些每天与我们的皮肤甚至是食物“亲密接触”的洗涤剂们,到底够不够安全呢?
昨天,江苏省质监局发布了各种洗涤用品的质量监督和风险监测结果。虽然洗衣粉、洗衣液、洗手液和餐具洗涤剂(俗称“洗洁精”)的平均合格率达到了94.7%,但暗藏风险:所有抽查的洗衣粉都检出了荧光增白剂,立白、汰渍等知名品牌也未能“幸免”;洗手液和洗洁精各有两成检出了塑化剂;油烟机洗涤剂近一半检测出醚类有机溶剂。
荧光增白剂
洗衣粉全部检出荧光增白剂
附着在衣服上可能危害健康
洗涤用品合格率不低,但风险监测中却仍出现了不少需要警示的问题,荧光增白剂最为突出。检测结果显示,20批次洗衣粉100%都含有荧光增白剂。换言之,市场上购买的洗衣粉基本都含有荧光增白剂。这个项目去年的抽检结果是53.3%,检出率同比增长了近一倍。另外,近一半洗衣液也检出了荧光增白剂,而去年的检出率只有29.4%。
荧光增白剂本身没有颜色,但在紫外光照射下能激发出荧光物质,使衣服等纺织品显得更白、更亮、更鲜艳。
“这不是真正的白,是荧光剂制造的假象。”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日用消费品中心高级工程师曲梅说,那些看起来更洁白、更亮丽的衣物不一定被彻底洗干净了,可能只是衣物上残留的荧光增白剂在紫外光照耀下反射出了蓝色或紫色的光,修正了衣物中的黄色,使衣物显得雪白,“这种干净仅仅是视觉上的效果。”
专家
厂家应在包装上明确标示
因为既能增白还能改善洗涤效果,荧光增白剂成了洗涤行业公开的“秘密武器”。目前,尚无规定禁止在洗涤用品中使用荧光增白剂,这次检测结果也显示,使用荧光增白剂在业内还挺普遍。
曲梅说,抽检的洗衣粉和洗衣液外包装上,都没有明示是否添加了荧光增白剂。生产厂家应明确标示,让消费者能自主选择,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尽量别用含荧光增白剂的衣物洗涤剂,日常生活中可以用验钞机检验,照一照就能看出来。”曲梅提醒,衣物上的荧光增白剂非常容易掉落,很有可能会附着在皮肤上,甚至被人体吸收。吸收之后,就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也可能成为环境的潜在污染源。
塑化剂
塑化剂超标屡教不改
在洗手液的检测中,37批次洗手液只有4批次不合格,貌似合格率不低,但去年洗手液合格率100%。如此看来,洗手液合格率出现了明显下降。质监部门表示,将加强对洗手液的监督力度。
在风险监测项目中,8个洗手液产品被检出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塑化剂。两成检出率还不算太高,但其中一家企业生产的洗手液却被“点名批评”。原来,这家名为广州市高姿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芦荟洗手液连续两年都被检出塑化剂,而且量还不少。
随着天气转凉,烟台将逐步进入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记者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流感是由流行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是流感的易感人群,其中3-4岁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是流感的高危人群,5-7岁的儿童是流感的高发年龄组,感染率可在50%以上,比成人高1.5-3倍。市疾控专家提醒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接种点接种流感疫苗。
儿科感冒、肺炎门诊量爆棚
昨天上午,记者一走进医院儿科,随处可以看到前来就诊的患儿。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家长,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孩子感冒老不好,吃药症状也没有减轻,还总是咳嗽。”
医院儿科主任表示,秋季是肺炎、流感的高发期,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身免疫力低下,身体状况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最近10多天以来,儿童门诊比平常工作量翻了好几倍,多数是流感患者,大部分因此患上肺炎。”韩峰介绍,“一般高烧两三天就烧出肺炎了,孩子憋气、咳嗽很遭罪,最好及时就医。”
记者了解到,医院儿科门诊平均每周能接诊约50到60个肺炎患儿。“小儿肺炎患者比较多,已经连续几个月了,一直没减少。从1岁到十几岁的小孩都有,有的是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有的是支原体合并病毒、细菌混合感染。”韩峰说,因患儿体质不同,因人而异。
市区另一家医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进入秋季以来,儿童门诊爆满的情况就已十分明显,较往年的数字有一定的增长。
抗菌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很多人通常认为“流感”和“感冒”是一种病,“流感”只不过是“感冒”流行而已。事实上,普通感冒仅指“鼻感冒”,对人体的影响通常限于呼吸系统,所有症状都与鼻有关,如流涕、鼻塞、咳嗽甚至发烧等,数天可痊愈。而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出现全身不适。通常流感比感冒症状重,并发症更多,而且可以伴随肺炎等严重情况,死亡率也较高。
流感常有很多并发症,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脑膜炎和中耳炎等。而这些并发症对于儿童来讲有可能是致命的。儿童年龄越小,发病越重,造成的健康风险越大。
采访中,不少家长认为,患流感后输液一定好得快。疾控专家认为,其实所谓“输液”,输的多数是“消炎药”即抗菌药物。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抗菌素对流感病毒根本无效。而且抗菌素用多了还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腹泻等不良后果。
建议带孩子到接种点接种疫苗
“流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呼吸道传播的特点可造成大范围的暴发和流行。”市疾控中心专家说,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通过说话、咳嗽和打喷嚏等方式喷出飞沫,散布在空气中,被易感人群吸入到呼吸道里,则侵入其上皮细胞中,使其坏死、脱落,引起发病。流感还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传播。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可高达38.8摄氏度以上,持续3-4天。同时,头痛明显、浑身酸疼、全身极度乏力,也可能引起腹泻和呕吐。
专家建议,预防流感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是预防流感的最重要的一步。在预防措施上,应注意防寒保暖,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水洗手,不用脏毛巾擦手,避免手上病菌侵入体内;加强体育锻炼等。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的最有效的措施,家长可以根据情况,带孩子到接种点接种。
手上长倒刺是不少人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到了秋天之后气候干燥常常会出现手上长倒刺的情况,这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有些人的倒刺长的非常严重,常常疼痛难忍,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手上有倒刺是什么原因?
手上有倒刺是什么原因
手上有倒刺,是不少人会出现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期手上需要工作的人,没有时间护理皮肤,更是容易出现手上长倒刺的情况,那么,当你的手上出现倒刺之后,你肯定会想要知道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手上长倒刺是什么原因?
皮肤干燥:皮肤最外角质层干裂,细看可发现有裂口,于是边缘部位便泛皮。
角质层发育不好:这类人的皮肤平时就容易干燥,抑或是患有轻度鱼鳞病。
经常接触洗涤用品:做家务时常用洗洁精、洗涤剂、洗手液等洗涤用品,或者洗涤用品放得过多,手上就容易长倒刺。要知道厨房洗涤用品去油能力强,会洗掉皮肤上的皮脂,导致皮肤缺乏保护,水分蒸发掉,不仅会起倒刺,还容易起湿疹。
引起甲沟炎:甲沟炎开始表现为一侧中沟或部分甲沟红肿、疼痛,以后红肿很快蔓延到大部分甲沟,形成表皮下脓肿。
如果治疗及时,可很快痊愈。倘若误诊,还会发展为甲下脓肿,甚至形成脓性指头炎。甲下脓肿常要拔出指甲
,脓性指头炎则要切开引流排脓,才能尽快治愈。常言道:“十指连心”,意思是说手指末端末梢神经丰富, 对疼痛极为敏感。
当手上出现倒刺的时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甚至会出现一些疼痛,让人非常的难受,那么,当手上出现倒刺的时候,我们不能对它听之任之,而是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疗,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手上有倒刺怎么办?
手上有倒刺怎么办
1、先用温水浸泡长了倒刺的手,约15分钟,让指甲和周围的皮肤变得柔软。
2、用锋利而干净的指甲剪或小剪刀整齐地将倒刺剪掉。(剪倒刺前,最好用碘酒和酒精对指甲刀和小剪刀进行消毒。)
3、处理后最好涂抹一层护手霜,再用含维生素E的护肤品按摩指甲四周,减少长倒刺的几率。
4、如果倒刺周围发红或出现了化脓,很可能是发生了感染,最好涂上消炎药膏,如红霉素或百多邦等,或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实很多女性手上长倒刺是因为太爱洗手。肥皂、洗涤剂等洗涤物或者物理摩擦等原因,会让皮肤表面的皮脂去除,导致角质层市区保护,其水分蒸发过多而出现了干燥和剥离。像日常洗碗、擦桌等家务时,最好能戴上乳胶手套,这样可以减少皮脂的丢失。
如果不可避免要洗手或者进行物理摩擦的动作后,应当立刻涂抹护手霜,来保护和湿润角质层。一般护手霜成分中多为硅油、羊毛脂等疏水成分和甘油等亲水成分,甘油能聚集水分子,保持肌肤适度湿润,油脂能防止水分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