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品身价翻番 贴个标签只“卖萌”

儿童食品身价翻番 贴个标签只“卖萌”

日期:2018年05月31日,星期四,12时 / 作者:医生

  “儿童专用”食品越来越多,比普通食品贵不少。“儿童食品”往往卖相更“萌”、口感更甜,备受小朋友欢迎。但除了噱头和高价,“儿童食品”真的更安全高质吗?

  炒“儿童”概念卖高价

  超市里某款猪肉青菜馅的“儿童小水饺”,是普通水饺重量的一半,价格却高几元。“成长奶酪”比同品牌普通奶酪贵约50%,宣称天然营养;“儿童面条”也比普通面条贵10多倍。

  贴上“儿童”标签的酱油身价飙升。普通瓶装酱油500毫升约8元,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有机酱油,160毫升就卖15元。进口的售价都在30元左右。记者发现,只要贴上“婴幼儿用”标签,身价就“蹭蹭”往上涨。

  仍有添加剂

  所谓儿童食品除在包装“卖萌”,营养成分与普通食品无异。在营养成分表的对比上,儿童食品与普通食品没有大区别。一种造型可爱的儿童包子只比普通包子多了炼乳、可可粉及增稠剂;一些儿童水饺声称不添加防腐剂和人工合成色素,但仍含香辛料、味精、碳酸钠等。

  记者看到一款“减盐”“淡口味”儿童酱油,营养成分表中钠含量为523毫克/10毫升,同品牌成人酱油的钠含量为609毫克/10毫升,并无实质性减少,且原料一样。

  专家提醒:3岁以上儿童食品,我国并未出台相关的食品标准。营养均衡是关键。

  相关阅读

  儿童食品的生产标准

  国家标准缺失

  需要明确的是,截至2014年,中国还没有出台针对3岁以上儿童食品的相关标准。

  0到3岁关于婴幼儿奶粉和辅食的相关食品标准是有明确文件和依据的,而3岁以上的食品生产和包装标签标准是以成人食品相关标准为依据的,并没有细分到各年龄段。所以商家生产的“儿童食品”是按照营销需要自行在标准范围内进行的调整和宣传。

  商家自定标准

  对于任何食品,风味口感都至关重要。儿童食品的所谓功效,是用来吸引父母的。绝大多数的小孩子,不会因为“吃了营养好”而去喜欢不好吃的食品。

  儿童食品要能卖出去,在外观、风味、口感上吸引小孩子,才是成功的关键。很多情况下,风味口感的提高,都要以增加“不健康”的成分为代价。比如说,“增加甜味”是吸引孩子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手段;“酥脆”是孩子们更喜欢的口感。二者的获得,基本上是以增加糖和脂肪来实现。

  大多数的“儿童食品”都是营销噱头,除了让家长们通过多花钱而获得“关爱孩子”的心理感觉,在营养上的价值微乎其微。甚至为了获得吸引孩子们的风味口感,营养组成方面可能还不如普通食品。对于家长们来说,不要被眼花缭乱的“功效”迷了眼,认真地看看营养标签和成分表,了解一下它的不同之处,并不难判断出它们卖高价的原因是否名副其实。

  不排除有些儿童食品是商家用心按照儿童身体成长需要设计生产,但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殊人群除3岁以下婴幼儿,还有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等年龄段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