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逝世 共同缅怀儒雅大医
日期:2017年11月23日,星期四,0时 / 作者:医生
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医史文献专家、中医教育家张灿玾因病医治无效,9月1日18时31分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
张灿玾是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原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及文献分会常委与仲景学说专委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顾问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并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楷模”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
张灿玾从医从教70余年,德高望重、医术精湛,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是医家楷模、后学典范,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医文献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奠基人,为我国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古稀之年完成了百万字巨著、中医文献学学科理论的奠基之作——《中医古籍文献学》。
张灿玾告别仪式9月3日下午13:30在济南莲花山殡仪馆举行。
张灿玾:学贯古今 儒雅大医
张灿玾的治学思想
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是从医的重要基础;临床实践是体验中医理论和建立中医信念的关键;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加深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医文并重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博览群书、兼容并蓄,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头活水;坚持继承发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导方针。
齐鲁之邦,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浸润着山东的每一寸土壤。
济南市历下区的一栋住宅楼里有一不足100平方米的普通居室,名曰“琴石书屋”。屋内藏书充栋,奇石林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抚琴,琴声铮铮,如高山流水。弹到兴高之处,老人和声吟唱,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悲怆,时而悠扬……一曲奏罢,余音绕梁。
这位浑身透着儒雅之气、从容而潇洒的耄耋老人,就是国医大师张灿玾。
初度临东海,医门育此身
十三逢乱世,弱冠始行仁
“我的学历仅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张灿玾1928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市下回头村的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一生为医,德高望重,享誉一方。1936年春,张灿玾始入小学读书。1939年冬,读完了小学四年级,1940年初,日寇铁蹄踏进荣成,家乡沦陷,被迫辍学。
1941年,家乡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在下回头村办起了完小(即高等小学),张灿玾入校继续学习。他学习勤奋,在两年多完小学习期间,不仅在学业方面每登榜首,还在课余时间自学了多种乐器演奏,参加学校组织的戏剧演出。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为张灿玾日后广泛涉猎,各科打下了基础。
1943年下半年,迫于环境,他结束学校生活,回家跟随祖父与父亲学习中医。父亲教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及《医宗金鉴》中临床各科《心法要诀》等,要求张灿玾熟练背诵。对《黄帝内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亦选出部分重要条文,让他熟读,并参阅明、清以来重要医籍加以理解。当其祖父与父亲诊病时,张灿玾则认真学习老人诊疗技术及方法,并负责司药,对饮片的加工炮制、丸散膏丹的制作、药材质量的优劣及真伪鉴定的一般知识,均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