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
一、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 强心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2. 对血管作用 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脑血流量下降
3. 抗血栓形成 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出、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血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
4. 改善微循环
二、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1、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制剂治疗:坏死心肌清除快;纤维母细胞分化、胶原纤维形成较明显;肉芽形成比较成熟。局部淤血减轻、血液循环改善,愈合时间缩短。
2、 抑制过度增生 对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有抑制作用。
三、保肝 改善肝微循环。
四、抗菌丹参制剂中含有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对体外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有抑制作用。
丹参食疗作用:
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瘀血头、胸、胁、腹疼痛,积聚,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温病心烦,血虚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
丹参的应用:
用于胸肋胁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仆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治疗胸肋疼痛、症瘕结块,以及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具有良效,常与川芎配伍应用。在治疗胸腹疼痛属于气滞血瘀方面,往往配合砂仁、檀香等药同用。
食疗价值:
唇形科草本植物丹参的根和根茎。产于江苏、安徽、河北、四川等地。春、秋采挖,洗净,晒干。切片、段,生用或酒炒用。
[性能]味苦,性微寒。能活血化瘀,凉血,安神。
[参考]含丹参酮、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维生素E等。
在我们身边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脸上会长一些痘痘,脸上长痘成了很多朋友的烦恼。有的人夏季容颜易长痘。有的人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长痘。长痘不但影响美观还影响我们的心情,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那么今天治白发网介绍几款可以祛痘的中药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都发现夏季是最容易长痘的季节,而且皮肤很油腻。中医理论中认为皮肤问题多来自于肠胃失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从饮食上解决肠胃的问题。中药茶饮就是最好的调理方法,就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些中药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吧。
药茶是在茶叶中添加食物或药物制作而成的具一定疗效的特殊的液体或者固体饮料。广义的药茶还包括不含茶叶,由食物和药物经冲泡、煎煮、压榨及蒸馏等方法制作而成的代茶饮用品,如汤饮、鲜汁、露剂、乳剂等。
青春痘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毛细孔皮脂腺阻塞所引起的发炎现象,其原因包含细菌感染或者是体内荷尔蒙的影响,而这种皮肤病尤其常见于处于青春期的年轻男女,但缺乏运动且操劳过度的都市人也很容易发生。其实,中医理论中认为皮肤问题多来自于肠胃失调,若能控制饮食并藉中药茶饮调理,就能轻松顾好面子问题。
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又与大肠相表里”,意思是肺与大肠相互影响,所以皮肤问题要从肠胃道功能调整做起。青少年血气方刚,又偏好吃油炸辛辣的食物,饮食不节制的结果便容易使肠胃的积热郁滞在体内,形成长期便秘的情形。
中药里的厚朴、枳实可促进肠胃道蠕动,使宿便得以排除。此外,现代人多缺乏运动,加上工作过度疲劳,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皮脂腺代偿性的增加分泌,形成毛孔阻塞及感染,可利用活血药材如当归、丹参补血、活血,增加身体静脉回流的能力。而青春痘已形成时,可利用蒲公英来达到消炎杀菌作用。
制作
中药茶饮制作方法包括冲泡、煎煮和使用滤包。
1.冲泡:直接将材料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再加盖闷10分钟左右。便可以代茶饮用。一般花、叶子、种子的药材适合用冲泡的方法。
2.煎煮:必须先将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冷水,浸泡10—20分钟后,以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一定时间,去除药渣,倒入怀中代茶饮用,这种作法是因为某些药材主要是根类,树皮类,需要煎煮。有效成分才容易释出。
3.滤包:这种茶饮是将药材装入棉袋或滤纸包中.再冲泡或煎煮。
消肿解毒茶
材料:白芷7克、川芎3.5克、蒲公英10克。
作法:将药材一起放入保温杯中,加入1000c.c.的热水冲泡,浸泡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化脓。
适合对象:颜面潮红、粉刺红肿疼痛或有脓疱者。
注意事项:肠胃功能较弱,易腹痛者不适用。
孩子的健康就是每一位家长最欣慰的事情,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会遇到很多的绊脚石。其中,一些孩子就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起初,家长不会在意,等到严重的时候才意识到是多动症。其实,发生这样的情况您也不要担心,在中医上也是有很多的缓解措施的。我们就来认识下吧。
多动症就是危害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疾病之一。
1、对个人的危害
很多孩子在自己的学习上不能集中精神,很多的家长都没有注意,其实,也是一种健康的危机。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学习花费时间长。很难胜任难度大的学习内容。思维速度和书写速度很难达到高水准。
2、对家庭的危害
由于孩子的不健康成长,很多的家庭就会被认为孩子不争气,没有用心。多动症儿童学习不仅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批评,使家长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进行责骂、棍棒教育。有的高价请家庭教师,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无济于事;有的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3、对学校的危害
有时候孩子不健康的身体情况,也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圈子的。在学校里,多动症儿童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使老师特别恼火,总想让他们留级,甚至把他们开除。
4、对社会的危害
由于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合理的控制自己,就会有很多坏的习惯。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到成人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犯罪率较高,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安定及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进行这样的疾病治疗,也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孩子的健康成长。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来看,儿童多动症与“脏躁”、“躁动”、“健忘”、“失聪”等证有关,因此,临床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来诊治。
心肾不足型
发生多动症其实也会有很多的类型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孩子疾病的判断。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差,自控能力差,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遗尿,多梦,或有腰酸乏力,面色黧黑,脉细软等症。治宜温补心肾。药用石菖蒲、远志、龙骨、龟板、益智仁等水煎服。梦多者加酸枣仁、何首乌;遗尿者加重益智仁用量,并加乌药、桑螵蛸;烦躁好动者,加珍珠母、钩藤;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熟地黄;唇舌微紫,毛发不荣者,加少量丹参、红花、益母草。
肾虚肝亢型
不同类型的多动症就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孩子的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手足多动,动作笨拙,性格暴躁,易激动,冲动任性,难以静坐,注意力不集中,并可有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苔薄,脉弦细。治宜滋肾养肝。药用枸杞、菊花、熟地、山萸、丹皮、云苓、泽泻,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五味子;盗汗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急躁易怒者,加石决明、钩藤;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水煎服,每日一剂。
心脾不足型
发生身体的异常情况,其实也是一种自身健康的情况,因此,家长就要及时的关注孩子的健康。主要表现为神思涣散,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记忆力差,可伴自汗盗汗,偏食。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安神。药用:白术、党参、黄芪、当归、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水煎服。思想不集中者,加益智仁、龙骨;睡眠不安者加五味子、夜交藤;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舌苔厚腻者,加法半夏、陈皮、石菖蒲。具体用药剂量及用药剂数可视具体病情而定。
我们知道,看中医治疗疾病,要喝中药,但是中药的药效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吃完中药,不小心吃了其他的食物,可能就让药效消失了,甚至有时候也会提高药的效果。那么今天治白发网就给大家带来中药的一些知识,下面看具体介绍吧。
中药进补需当心毒副作用
中药进补是冬季养生的一个很好地选择,中药的副作用几乎没有,但是中医常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一种药材,使用不正确的话也会引起副作用,甚至是引起毒性反应,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如何避免中药的毒副作用。
有些药物副作用也是较大的,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自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
中草药也可以成为变应原,从而引起变态反应。如灵芝可导致出现头晕、口鼻及咽部干燥、胃部不适、咯血及便秘。也偶可致过敏性休克;又如丹参对血象、胃肠道及肝功能有些影响。可产生致敏的中草药有100多种,如常用的中成药及中药如藿香正气丸、银黄解毒丸、安神补心丸、黄柏、六神丸、黄连、双花、人参、乌贼骨、红花及川贝枇杷露等。可见.中药毒副作用虽比西药小,但并非绝无毒性。
对于进服补药养生的人来说,如何避免中药的毒副反应呢?
首先我们要要医生的嘱咐下用药,切记不可以随便用药,更不可以随便改变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服用方法。其次,一方一药不可久眼,否则易引起耐受性,并导致积蓄中毒。再次,服中药时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如皮疹、瘙痒、发热等,如果出现,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一次服某种药致过敏者,切忌以后再用此药。另外,应慎用民间验方,更不能轻信游医、药贩子的所谓“祖传秘方”和“灵丹妙药”、电此酿成的“遗恨”已屡见不鲜。最后,要慎用滋补品。中医强调有虚证方能进补,无虚则忌补。补需适时适量,尤其是年轻人更不能随意进补。也有一些可致肾脏损害的中药一定要了解。
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
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柬支、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
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中成药服用不当“毒上加毒”
如今人们吃药看病更倾向于中医,药店人员也会向你推荐一些中成药,中药相对西药来说副作用较小,但是如果服用不当则会毒上加毒,甚至会威胁生命健康,以下四种情况的中成药是不能服用的。
中医认为,耳朵上有上百个穴位,和身体脏腑想通,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变化。中医教你,从耳朵预测疾病征兆,通过耳朵颜色、形态的变化,预测身体发生的病变。
中医:从耳朵预测疾病征兆
1、耳穴发白
耳朵上某处的穴位点发白,是虚证的表现,虚症是自身免疫力差,另外气不接续,气喘抵抗力差、心虚。虚症是后天脾胃能力差,吃的东西营养吸收能力很差,不能补气引起的,一活动就心机亏虚,可以吃点西洋参,比如说心气虚的补一点。
2、耳穴发红发紫
耳朵上有对应点发红、发紫的状况,就说明是实症病人,实症是梗阻、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大部分实症都可以用活血化瘀药来解决,可以用丹参滴丸。
穴位点发红发紫,是热症和实症的表现,这时除了要及时检查和就医,还可以适当吃点丹参滴丸,因为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3、耳相血管充盈
人的腰椎和胝椎在耳朵的上半部,在神门部位和腰胝椎部位可以看到血管充盈,说明腰胝椎不好,还有一个睡眠不好。
如果您耳部的血管显得特别清晰,一般呈现紫暗色或青紫色,就说明有血管充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出现在哪里,就说明对应的身体位置有疾病。如果耳朵表面皮肤布满血管且明显浮出,要小心支气管扩张、冠心病、心肌梗塞或高血压。
4、耳垂皱纹
耳朵的最外围部分叫耳轮,耳轮内侧的外突部分叫耳廓,是由褶迭的软骨薄片所构成。以外观形状来看,正常的耳朵应该耳轮光滑平整,耳廓内厚而润泽,血管隐而不见。当耳垂上出现明显的一条自前上至后下的皱纹,特别在老年人,要特别怀疑是狭心症或心肌梗塞。这类患者体质多属痰淤互结,可服用温胆汤合血府逐淤汤的加减方,能有化痰浊、消脂肪、通血路的功效。
5、耳朵脱皮
脱穴就是局部皮肤脱落,咱们叫脱穴,就是脱皮,也是一种特殊的耳相。这时你就要注意,因为脱穴的部位在哪个穴位点上,就说明身体相对应的部位有不适。比如刚才那位,就是在胃部穴位点有脱穴,就说明他的胃部不太健康。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6、耳轮粗糙
如耳轮出现粗糙不平的棘突状结构,表示腰椎、颈椎骨质增生,可照x光来加以确认。有些癌症患者,会在耳轮出现压痛、血丝、软骨变形或黑色斑点等特征。耳廓产生结节状、条状隆起、圆圈形凹陷或有纵横交错的线条,表示有肝病、胆结石、肺结核、心脏病或肿瘤。
对于痤疮,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青少年朋友。那么如何治疗痤疮呢?有此困扰的朋友试过的方法应该不少。这里治白发网推荐大家一种中医疗法,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总是会有收获。中医治疗痤疮,效果很好的,那么他们是怎么治疗痤疮的呢?
痤疮,长在我们身上最常见的地方,自然是脸部。所以,很多人称痤疮损容性疾病。尤其是女孩子一旦有痤疮,就不敢出门,不敢见人。发病的时期,青春期是比较多的。看看身边的朋友,少女们是不是很多都有这方面的心理负担呢?
西医学认为:其发生主要与内分泌失调、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有关。严重者可继发感染,甚至形成疤痕疙瘩。所以,治疗应注意调理内分泌。临床常有应用雌激素治疗者,虽然起效较快,但往往容易导致病情反弹,而且还存在许多不良反应。
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传统治法重视清解肺胃之热,清热解毒,如枇杷清肺饮等有一定疗效。实际临床观察发现:痤疮的中医病机,除了有阴虚火旺的发病基础以外,还常与气血失和密切相关。
气滞血瘀,血分郁热,可发生痤疮,而且常表现为月经前期加重。热毒壅郁,则可见痤疮继发感染。所以治疗当重视调理气血,并配合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药。知柏地黄丸、二至丸能滋阴降火,犀角地黄汤可凉血活血,五味消毒饮可清热解毒,可以互参,灵活加减。
验案
丁某,女,26岁,学生。颜面潮红,痤疮时起时落1年。患者心烦咽干,月经不调,健忘,腰痛,少腹满,尿频,排尿不舒。西医诊断为泌尿系感染。舌质暗舌尖红,苔薄腻,脉左弦、右沉。左侧少腹有压痛。尿检白细胞5~6个/高倍视野。
辨证
热毒内郁血分,气血失和。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调理气血。
处方
柴胡12g,白芍25g,赤芍25g,枳壳9g,丹参30g,野菊花12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酒大黄9g,红藤15g,甘草6g,桂枝6g,茯苓12g。每日1剂。
二诊
精神好,服药后无新发痤疮,排尿畅,月经下血块较多。原方去桂枝、茯苓、酒大黄、红藤,加白花蛇舌草。每日1剂。
三诊
自述精神好,体力增,痤疮渐平。停药观察无复发。
手麻症状,很多人都会遇到,如趴着睡觉或者枕着手臂睡觉,都可能导致手麻,休息下就好了。但是如果经常手麻,就要警惕可能是某些疾病导致的,下面一起了解下哪些疾病会导致手麻?
经常手麻要注意5种疾病
一、颈椎病引起的手麻
颈椎病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手指发麻是其中之一,做颈椎X线片可以帮助诊断。治疗颈椎病除可以采用理疗、牵引和应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外,平时可做一些缓慢活动颈部的保健操;睡眠时枕头高矮要适宜,一般以7~9厘米高为宜,软硬也要适中,睡姿要正确,以避免局部血管和神经组织受压。
二、糖尿病也会引起手麻
糖尿病会产生多种并发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就会有四肢麻木感和感觉异常等症状。一旦患有糖尿病,要进行正规合理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C等。
三、末梢神经炎引起手麻
老年人如果长期消化吸收功能差,营养不良,会引起维生素B1缺乏致末梢神经炎,引起手指发麻。在睡眠中如果姿势不正,颈项偏斜手臂受压亦会引起手指发麻。
四、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手麻
对于一些经常喝酒的人来说,如果出现手掌发麻,就预示着慢性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就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障碍,甚至不可逆转的病理损害,如慢性消化道炎和溃疡、酒精中毒性心肌炎、脂肪肝或肝硬化、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或脑萎缩。
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手麻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症。高血压会引起血管痉挛,高血脂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加上晚上睡眠时血流缓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一过性脑缺血而发生手指发麻的现象。
因此老年人要定期查血压、查血脂、做血液流变检查,如有高血压或高血脂,要做降压、降脂治疗,并要多饮水,还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尼莫地平、丹参片、维脑路通、小剂量阿司匹林等药,以改善微循环,手指发麻的现象便会消除。
最近的雾霾以及天气干燥让很多的朋友们皮肤开始过敏。皮肤过敏不仅瘙痒而且很关系到我们的面子问题。那么如何用中药治皮肤过敏呢,治皮肤过敏偏方有哪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徐长卿
为萝摩科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茎,其味辛、性温,有祛风解毒、止痛活血之功效,内含的丹参酚成分具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对多种过敏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瘙痒症及接触性皮炎等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尤以荨麻疹疗效最好。荨麻疹虽病在肌表,但久可致脉络瘀阻,徐长卿活血行气,血行风自灭,故可见效。取本药5~10克煎汤外洗,每天1~2次,连用5天。
苦参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其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之功效,苦参中含有的苦参碱可减轻二硝基氯苯诱发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抑制细胞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时降低皮损内的白三烯水平。可用苦参20克、艾叶5克,水煎外洗患处,每天1次,以治疗皮肤瘙痒、疥癣。
白鲜皮
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其味苦、性寒,为祛风止痒之良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白鲜皮的提取物对Ⅰ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局部止痒效果,对于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湿热痹等效果尤佳。常用量为5~9克,煎汤洗或研粉敷。
地肤子
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辛、苦、性寒,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效,内含的皂苷对过敏性皮肤瘙痒具有良好的作用。取地肤子12克,水煎服;或地肤子30克,白鲜皮、莲房各15克,白矾24克,煎汤熏洗,每天2次,可治皮肤湿疹。
艾叶
为菊科植物艾蒿的干燥叶,其味苦、辛、性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艾叶含有的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外用可治疗皮肤瘙痒、脱皮等。取新鲜艾叶50克,置于澡盆中,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取出艾叶,加水稀释调温,用以泡澡,每天1次,可治疗毛囊炎和湿疹。
治疗皮肤过敏偏方
自制“消炎防晒液”
取冬瓜500克,切碎放入高压锅内兑入少量凉水慢炖20分钟,出锅弃渣滤汁盛入净器,兑入2两白酒,放炉上再清煮5分钟即成。
头晕是怎么回事,头晕头痛这种情况经常是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老年人的血液循环是比较脆弱的,突然出现头晕头痛这种情况建议大家在生活中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在生活中引起头痛头晕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生活中最好是要对于自己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解,这样对于你们在生活中治疗头晕头痛这种疾病是有很大帮助的,希望你们可以好好的了解。
秋季的时候,人体的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皮肤的血液流量也会随之增加,心脏和大脑等耗氧量大的器官供血相对充足,而当天气变凉以后,人体的血管会发生收缩,脑部的血流量就减少了。人体内的氧都是随着血液来运输的,脑部的供血量减少,导致大脑的供氧不足,使人头晕、头痛,还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人出现失眠症状。一些老年人,或一些心脏病、哮喘、支气管炎等病人的机体调节能力下降,如果心、肺功能发生障碍,氧的吸入、利用就会受到阻碍,更易引起体内缺氧。
缺氧会给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心、脑、肺是人体的耗氧大户,缺氧极易造成其他器官功能的减退,诱发心、脑、肺等疾病;心、脑、肺疾病又使器官自身对氧的利用率降低,使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加重胸闷、气短、头晕、头疼等现象,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哮喘等病。只有充足的氧才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避免和缓解疾病的发生。所以,秋季常有头晕、头痛现象的人,就需要注意给自己补氧了。
头痛可由于头颅部任何具有疼痛感觉的组织受到刺激、牵拉或压迫所致,头痛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所以经常头痛的患者需要常喝专牌养生茶,通过茶疗净化肠胃环境,清除体内毒素,提高肠胃动力;不断调节代谢平衡,协调机体运作,改善头痛,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过程,走上延年益寿的健康之路。
中医方治疗头晕
1、药枕疗法
配方1: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
配方2:野菊花500g,红花100g,薄荷200g,冬桑叶、辛夷、冰片各50g,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一疗程。
此二方均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2、湿热敷法
药用当归、伸筋草、路路通、丹参各50g,防风、雪上一枝莲各20g,白芷花10g,乳香15g。捣碎和匀,分装布袋中,放入水中浸泡约20分钟后,放入蒸锅中加热20分钟,取出降温至50℃左右时,置于颈部热熨。每次30分钟,凉了可再加热,每日2次,10日为一疗程。有条件者,亦可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取浓缩液至100ml,用8cm×12cm与12cm×12cm绒布两块,浸透药汁,置于颈部,并加置相等大小的两块电极板,通以15mA强度的直流电作离子透入。
本法是中医湿敷疗法的扩大应用,利用直流电使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黏膜引入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3、塞耳疗法
灵磁石10g,研为细末,分成2份,用纱布包裹,塞于双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连续5-7天。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肾虚眩晕。民间还有用鲜生地塞患侧耳治眩晕法。
中药治疗高血压:菊槐降压汤
组成:菊花12g,槐花15g,山楂15g,地龙15g,黄芩15g,玄参15g,丹参20g,枣皮15g,枣仁(冲)15g,独活20g,钩藤(后下)20g,大蓟15g.
功能:平肝熄风、化瘀通络
主治:高血压。
用法:1日1剂。水煎3次,共取汁500m1,每服150m1左右,日服3次,忌食辛辣烟酒。
方解:西医认为高血压多是因血脂及胆固醇过高,使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和血管痉挛引起,治疗采取镇静、松弛平滑肌、降脂、利尿等。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症见头昏、头痛、健忘、失眠、烦躁、易怒、四肢麻木,甚至口眼歪斜、中风昏厥,或心悸胸痹,舌红苔黄,脉弦数。多由肝郁化火、肝肾亏虚、痰滞血瘀、肝阳上亢所致,治疗宜平肝熄风、滋阴潜阳、除痰化瘀。
方中菊花、地龙、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黄芩清肝泻火,枣皮、玄参滋水涵木、润燥共为臣药;丹参、山楂、槐花、大蓟化瘀通络为佐药;独活祛风除湿止头痛,入肾经为使药。诸药共奏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化瘀通络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菊花、槐花、山楂、大蓟有降压降脂作用;枣皮、黄芩可降压利尿;黄芩、地龙、独活、枣仁能镇静止疼;菊花、山楂、独活可改善血液循环;黄芩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方中药物一药多功能,既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又符合现代药理学。对高血压病人既要活血化瘀防止血栓形成,又要防止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而脑卒中,因此方中用槐花、大蓟止血。本方既能降压降脂、活血化瘀、调整血液运行,又有防止高血压所致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出现,具有多重功能。临床运用降压明显,作用持久,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临床加减:若患者体虚加黄芪、当归;腰酸痛加杜仲、桑寄生;眩晕加夏枯草、天麻;烦躁加栀子、茵陈;盗汗加地骨皮、麻黄根;便秘加郁李仁;浮肿或便溏加猪苓、泽泻;头痛加白蒺藜、豨签草;失眠加夏枯草、何首乌。若是其它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如肾型高血压,应另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