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 高于普通人

桂林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 高于普通人

日期: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19时 / 作者:医生

  抑郁就像流感,随时可能袭击任何人,以至不知从何时起,“郁闷”成了一个口头禅。

  今年9月,北京青年报公布的一组数字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中国的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至少是13万人,而其中40%的人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重性抑郁患者的自伤行为终身发生率高达86.8%。

  不幸的是,这一“流感”正在大学生中蔓延。

  桂林福利医院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抑郁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市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达23.1%,显著高于国内普通人群,一些受到抑郁折磨的高校学子甚至用自杀匆匆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

  如今,从专业机构到高校都在努力为大学生脆弱的心理健康拉起一道防线,拯救“迷途”的孩子。

  象牙塔里的“杀手”

  今年9月,记者拿到一份市福利医院所做的“桂林高校学生抑郁发作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这项调查按照千分之五的比率,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我市大部分高校进行了样本收集,结果显示我市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达23.1%,抑郁症发病率为7.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当这些抑郁情绪“升级”为抑郁症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不得不中断,甚至有可能发生悲剧。

  9月23日,在市区一所心理健康专业医院,记者见到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孩坐在椅子上候诊。女孩头低得很深,一言不发。女孩的母亲坐在旁边,一会儿整理一下女孩的衣领,一会儿把女孩的头发拢在耳后,就像对待一个儿童。

  这位母亲告诉记者,女儿正在市内一所高校读书,前几个月,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儿却变得一句话不说,还经常一个人发呆。返校后不久,女孩母亲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说孩子情绪非常不好,请家长到学校。

  “初步确诊是抑郁症,医生说孩子有自杀可能,让我好好盯着她。”这位母亲说。

  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就医的例子已不鲜见,而医生对女孩可能自杀的警告也并非危言耸听。

  就在桂林,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已经成为象牙塔内的噩梦。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仅翻开《桂林晚报》以往的报道,就能找到不少案例:

  2005年,金鸡岭附近的一个山洞内,桂林某高校一名大四学生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经医护人员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2006年,雁山区周家村附近,一名女大学生在桥上欲跳河轻生,幸被及时赶到的民警解救。

  2008年7月11日,桂林某高校附近的一片松树林内,一名男子上吊身亡。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死者系大一新生,经鉴定为自杀。

  2010年12月24日,平安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一新生从宿舍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2013年10月20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的人工湖里浮现一具冰冷的躯体。死者是一名大一新生,一个月前才踏入大学校门,这个年轻的生命却用一封遗书向世界做了最后的告别。